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门词( 或词中的语素 )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差异的读法,如“谁”读shuí又读shéi,“海浪”读 bōlàng 又 pō-làng ,这些被称为“异读词”。
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事情,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凭据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聚会会议的建议,组织建设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始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审定。今后,陆续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的正编、续编、三编。1963年,将三次审定的1800余条异读词和190余条地名搜集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发表。
《初稿》审音以词为工具,不以字为工具。对于某字在差异词里的差异读音,《初稿》不予审定,作为多音字处置惩罚。如“率”在“效率”和“率领”中的差异读法。同时,《初稿》审音兼顾了北京语音的一般生长纪律以及读音在北方方言里的使用水平。
《初稿》宣布以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语文工具书以此作为注音的依据,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规范事情起了很好的推行动用。
随着语言的生长,《初稿》中原审定的一些词语的读音需要重新审定;同时,作为语音规范化的尺度,《初稿》也亟需定稿。因此,原中国文字革新委员会于1982年月重建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初稿》进行修订事情。
这次修订,以切合普通话语音生长纪律为原则,以便利宽大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接纳约定俗成、认可现实的态度。对《初稿》原定读音的改动,力求慎重,以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接纳下面一些做法: